哈兽研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成功分离了我国第一株ASFV;初步阐明了我国ASFV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点和进化关系;此外,还发现,引起黑龙江佳木斯疫情的Pig/HLJ/18株与同时期辽宁猪血粉中污染的ASFV(DB/SY/18株)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
我国发生非洲猪瘟(ASF)疫情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按照农业农村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工作部署,依托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紧急组织ASF科技攻关。目前,已在非洲猪瘟病毒(ASFV)病原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该实验室成功分离了我国第一株ASFV,对其感染性、致病力和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了动物感染模型;初步阐明了我国ASFV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点和进化关系,为我国ASF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检测技术和防治疫苗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新发传染病专业期刊《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论文作者赵东明、刘任强等人利用2018年9月3日黑龙江省佳木斯疫情发病猪样品,接种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个ASFV毒株(Pig/HLJ/18)。分别采用红细胞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间接免疫荧光及电镜观察等试验系统鉴定了分离病毒株;Pig/HLJ/18在猪原代巨噬细胞显示良好复制能力,病毒滴度可达108HAD50/ml以上。SPF猪肌注接种不同剂量Pig/HLJ/18后,2-3天血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4天出现发热等症状,4-5天口腔及肛拭子样品病毒核酸检测阳性,6-10天内接种猪全部发病死亡;病死猪剖检一般表现为急性出血性变化,部分脾脏极度肿大,难以与其他急性出血性疾病区别。研究中未接种病毒的同居接触猪同样全部发病、死亡,与接种感染猪相比,同居感染猪病毒血症、发病、排毒及死亡时间均延后5-8天不等。所有发病死亡猪体内均可检测到高水平ASFV载量,发病后期血液病毒滴度可达108 HAD50/ml以上,病死猪脾脏、淋巴结、肝、肾等器官组织病毒滴度介于105-108 HAD50/ml。依据测定Pig/HLJ/18毒株对猪半数致死剂量(PLD50)结果,病死猪每毫升血液所含PLD50病毒量达100万以上,每克组织所含PLD50病毒量达10万以上。以上研究结果证明,我国ASFV流行病毒株感染猪能引起高度急性病程,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该研究内容于2019年3月22日在线发表在《EmergingMicrobes and Infections》(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19.1590128)。
此外,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还完成了Pig/HLJ/18完整基因组及来自辽宁省某饲料加工企业猪血粉样品中污染ASFV完整基因组序列分析,获得了可靠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发现,引起黑龙江佳木斯疫情的Pig/HLJ/18株与同时期辽宁猪血粉中污染的ASFV(DB/SY/18株)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与2017年波兰分离株(PoL/2017)高度相似,但与2007年的格鲁吉亚分离株(GA/2007)存在插入、缺失及突变等差异。该研究同时提示,规范的猪血粉生产工艺流程可以杀灭污染的ASFV,利用该血粉污染样品连续饲喂SPF猪3周以上虽未导致猪感染发病,但猪血粉作为饲料成分存在传播ASFV的巨大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有关结果已于2019年2月27日在《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发表(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19.1565915)。
以上研究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来源:哈兽研
联系我们
微信指纹识别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