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肉鸡产业巨变,40年畜牧产业发展,改变了民众饮食结构,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然而,随着肉蛋奶日渐丰富,人们膳食中脂肪摄入量出现偏高,从全球到中国,从国家到民众,对肉类等食物的营养与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受此影响,畜牧生产及肉类蛋白消费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肉鸡品种发展、生产布局、鸡肉蛋白消费将如何演变?非洲猪瘟影响下,国内猪肉供给出现缺口,鸡肉替代猪肉的机会有多大?带着这些问题,《国际家禽》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禽业分会秘书长宫桂芬研究员。
行业需要健康有序发展,产业需要整体协同进步。从1989年中国家禽业协会成立,到2001年、2002年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在原中国家禽业协会基础上更名)先后成立,协会、禽业分会通过积极组织行业交流活动、开展欧美国家学习考察活动,与业界企业一道推动肉鸡及家禽产业技术交流、行业共同发展,并在家禽行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白羽鸡肉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发起、审查、复审方面以及打击禽肉冻品走私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宫桂芬研究员,现任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同时兼任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猪业分会、鸽业分会三个分会的秘书长。曾任原北京市种禽公司党委委员、总畜牧师。在加入中国畜牧业协会之前,宫桂芬研究员多年在畜牧生产一线从事“京白”系列蛋鸡及北京鸭、鹌鹑、火鸡等家禽的遗传育种、饲养等的研究和生产管理以及良种推广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国家“六五”到“九五”期间蛋鸡的育种攻关及相关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和高新生物技术、计算机育种软件应用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项目20余项;先后育成了“京白”系列蛋鸡各类纯系27个,筛选的杂交配套系20多个;其中“京白939”、“京白938”、“京白904”等多个高产配套系深受业界的欢迎,填补了我国蛋鸡良种的空白;“京白”系列良种推广遍布全国各地。先后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及星火科技一等奖(多项)、农业部丰收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30多项。1991荣获“国家星火先进个人”;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首都爱国立功标;行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多项。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0年来,肉鸡产业发展与其他畜牧产业发展有哪些不同?它在动物蛋白产业占据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肉蛋奶产量与人均消费量均比较短缺。经过40年发展,畜牧产业得到了快速增长,现在全国肉蛋奶越来越丰富,民众饮食结构已发生大转变。从1978年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52千克降到110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48千克降到155千克,而同期的动物蛋白消费量却逐年上升。
从细分的动物蛋白产业来看,禽肉、禽蛋发展均比较快。从1978年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禽类消费量从1.0千克上升到9.7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禽类从0.3千克增加到7.9千克;城镇居民人均鲜蛋由3.7千克上升到10.3千克;农村居民人均蛋类从0.8千克增加到8.7千克。从同期年人均消费增长速度来看,水产品与禽肉相当,牛奶高于禽蛋而低于禽肉,其次为牛肉、羊肉,而猪肉最低,但它的年人均消费量最大。协会测算,2017年,全国禽肉产量约2345万吨;其中鸡肉、鸭肉的产量占比较大,分别约占63%、30%;鹅肉、鸽肉产量较低,分别约占6%和1%。
联系我们
微信指纹识别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