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文表示,公共安全专项“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青岛召开。
该项目以非洲猪瘟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非洲猪瘟病毒传染源、主要传播路径等流行病学规律及其遗传特性,创制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活疫苗。这对于我国防控非洲猪瘟,保障养殖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公共安全专项“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青岛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1月12日,公共安全专项“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青岛召开。科技部农村司、农业农村部科教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实施方案论证专家组成员,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以及各参与单位的主要研究人员等参加会议。
会上,项目首席汇报了总体任务目标、研究内容、年度计划与实施方案等内容。专项咨询专家组组长高福院士等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就项目的任务落实、组织管理、资源共享和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进一步明确研究任务和要求,为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技部农村司蒋丹平副司长表示,当前,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当前疫情防控情况,项目承担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抓好联合攻关,围绕攻关目标,加快研究进程,为有效控制和扑灭非洲猪瘟重大疫情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要强化组织统筹,做好服务保障;二是要做好强化基础研究、强化流行病学研究、强化联合攻关、强化成果应用转化、强化科研布局等“五个强化”,建立好研发支撑体系、疫情防控体系等“两个体系”,提升非洲猪瘟防控能力和水平;三是围绕问题导向,完成好应急使命。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张文副司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黄晶主任分别在会上提出要求和期望。
该项目以非洲猪瘟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非洲猪瘟病毒传染源、主要传播路径等流行病学规律及其遗传特性,创制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活疫苗,优化非洲猪瘟生物安全和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对保障我国养殖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难点:病毒基因组结构复杂,大部分蛋白功能未知
非洲猪瘟属烈性传染病,猪一旦被传染,致死率可高达100%。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主要由其病原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数量庞大,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多样,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复杂、基因组庞大,目前已报道了24个基因型;病毒编码超过150多种蛋白,其中超过一半的蛋白功能还不清楚)。现阶段已研制的一些非洲猪瘟疫苗,虽然能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体,但并不具备中和非洲猪瘟病毒的能力,无法达到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
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耐低温而对高温敏感,在血液、粪便、未熟猪肉制品、腌肉和泔水中可长期存活,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
由于疫苗研发困难,基于国际非洲猪瘟防控经验,当前首要任务依然是完善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措施,同时强化新型免疫技术攻关。
联系我们
微信指纹识别
微信公众号